阿里大幅增持小鹏汽车。 当地时间11月14日,阿里巴巴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13F文件显示,三季度,阿里巴巴大幅增持了小鹏汽车ADS,同时减持了少量玩美股份。阿里增......
2024-11-17 172
经济与金融共荣共生,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好则金融强。作为规模最大的金融子行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尤为重要。
截至3月31日,43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1家公布2022年财报。其中,国有六大行均已公布年报,样本足具代表性,透过它们的年报可管窥中国经济的情况:
一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让利实体经济,银行息差收窄后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双双下降。但银行通过减少拨备计提反哺利润,使得利润增速仍高于营收增速。随着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今年银行盈利有望回升,但仍有不确定性。
二是,去年房地产贷款需求疲弱,银行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难题,银行相应加大基建、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小微领域的信贷投放,使得贷款总量仍保持增长。今年前述四类贷款仍保持增长,而个人住房贷款需求、消费信贷呈现回暖的态势,有银行一季度的信贷投放量已超过往年上半年的投放量。
三是,随着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银行不良率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但餐饮、批发零售、采矿业不良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对公不良率上升较快。
让利与盈利
Wind数据显示,2022年21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8万亿,相比上年增长7.35%,这一增速相比上年下降约6个百分点。
银行利润增速的放缓和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一致。2022年宏观经济增速为3%,相比上年放缓了5.1个百分点。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4万亿,比上年下降4.0%。
在实体经济相对困难的背景下,银行业需对实体经济让利。去年4月13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针对当前形势变化,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引导贷款利率下降仍是最重要的让利措施。央行在1月、8月两度下调政策利率并改革存款利率报价机制,带动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15BP、35BP,推动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央行数据显示,去年12月末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同比下降0.62 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息差有所收窄,相应也影响了盈利数据。
招行行长助理彭家文表示,去年净息差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方面LPR下行,带来贷款重定价压力,加上“资产荒”带来的资产配置压力,使新发放贷款定价下行,两者叠加对资产收益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者还不是基准利率的下行引起,而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下行,影响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成本的刚性也是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原因之一。彭家文表示,去年市场利率下行,但存款成本并没有同步下降,而且竞争比较激烈,加上客户风险偏好下降,存款出现明显的定期化趋势,也推升了银行的刚性成本。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上市银行利润仍保持一定增速的原因在于拨备计提的减少,也就说通过拨备计提的变化对利润进行了调节。Wind数据显示,2022年21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8万亿,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不到1%,但利润增速却高出营收增速约7个百分点。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拨备计提减少。按照会计准则,计提拨备将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或信用减值损失,冲减当期利润。2022拨备计提相比减少,相应对利润增长形成正贡献。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1家上市银行2022年合计计提拨备约1.1万亿,相比上年减少11.84%。
中国银行业拨备计提并不会跟随资产质量周期变动而出现较大波动,反而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即在经济扩张期反而会增加拨备计提力度,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充足的安全垫,所谓“以丰补歉”。去年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商业银行在上年及以前年度大规模计提拨备的基础上减少计提,一方面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使净利润保持适度增长。
以建设银行为例,光大证券首席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分析称,去年建行营收、拨备前利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0.2%、-1.8%、7.1%。分拆来看,净利息收入“量增难抵价降”,规模对盈利增速拉动幅度边际提升,但息差收窄对业绩增速拖累加剧。拨备对盈利增速贡献边际提升,资产质量向好,拨备适度反哺利润。
展望2023年,随着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银行盈利有望回升,但仍有不确定性。招行行长王良表示,去年对银行的主要挑战是风险的挑战,今年的挑战是营收的挑战,后者又主要在于重定价带来的息差收窄导致净息收入增长出现缺口。要弥补这个缺口,一是靠今年的业务增量,二要靠非息。
“如果这两方面能够解决,那我们今年的营收增长还是会继续保持稳定;如果营收保持在稳定的水平,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拨备不会出现比较多的计提,利润增长就会符合我们的预期。”王良说。
交行首席风险官林骅表示,与经济周期相比,银行业的利润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银行业净利润的增长预计会有一定挑战。
林骅分析称,从收入端来看,2022年贷款市场的定价下行影响会在2023年集中体现,在负债成本相对刚性的情况下,息差、利息净收入的增长将会面临挑战。从支出端来看,贷款增长和风险情况也存在不确定,预计拨备持续压降的空间有限。
信贷投放的减与增
在息差下降的背景下,银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最终使营收保持相对增长,业内称之为以量补价。而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中,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要渠道。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同比多增1.36万亿。财报数据则显示,2022年六大国有银行新增信贷规模10.6万亿,占全国新增信贷规模的半壁江山。毫无疑问,六大行是信贷投放的主力,而其机构遍及全国各地,其信贷投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比如工行在年报中表示,2022年增强资金投放的持续性、稳定性,助力稳经济、稳增长,保持强劲的收入与盈利增长动能。2022年该行境内分行人民币贷款比上年末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4283 亿。
从贷款区域来看,银行增加了对长三角、珠三角的投放,其他地区则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比如农行年报显示,2022年末该行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贷款余额占比均上升0.2个百分点至24%、16.4%,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占比则下降0.3—0.5个百分点不等。
中信银行方合英行长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中信银行抓重点区域市场,从很早之前该行资源就布局在北上广深、长三角等国家战略区域以及这些地区的战略支点行和主力军分行,这些“主战场”的分行贷款余额占比70%,增量占比更高。
从行业上看,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及房地产贷款占比出现下降。比如工行2022年个人贷款余额占比为35.5%,相比上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农行的个人贷款占比由41.5%降至38.3%,建行个人贷款占比由43.1%下降至38.9%。
个人贷款的大头是住房按揭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下降主要是居民部门对收入增长、就业的预期不确定,加杠杆意愿不足,甚至还出现了居民提前还贷的浪潮。“去年零售信贷市场整体不是很理想。”建行行长张金良直言。
如果以个人按揭贷款住房贷款、房地产业对公贷款加总的数据衡量,六大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记者统计显示,2022年末六大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合计为30.7万亿,相比上年末仅增长2.7%,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长需求十分乏力。从占比来看,六大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
“现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这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房地产市场销售额从过去高峰期的时候17万亿降到13万亿元,银行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对冲房地产市场下行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在该行业绩会上表示。
从年报数据看,在房地产贷款需求下降之后,基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制造业四大领域贷款保持高速增长,使得信贷保持了稳定增长。如建行副行长崔勇表示,建行2022年的重点信贷投向,一是普惠金融,二是先进制造业与绿色金融,三是乡村振兴,四是发挥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传统优势。这几方面均显示,去年建行信贷投放的增量和增速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在“投得准、投得好、投得快”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基础设施贷款方面,通过部分银行数据可管窥一斑。工行年报称,2022年紧密围绕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项目配套融资、交通水利能源网络型基础设施等五大重点领域和“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营销,本行新基础产业贷款较年初增加7751亿元,总量、增量均为市场领先。按照相关数据计算,工行基建产业相关贷款增量占当年工行新增信贷的三成。
建行披露,2022年末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5.71万亿元,较上年增加约6400亿元,余额在公司类贷款中的占比为51.79%。交行披露,截至2022年末,交行基建类贷款余额合计1.5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8%。按相关数据计算,建行、交行基建类贷款增量占当年新增信贷的比重分别为27%、26%。
银行基建类贷款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下简称金融工具,也称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配套融资。金融工具是去年最重要的增量政策工具,6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最终,两批金融工具合计投放7400亿,预计形成投资规模超7万亿。
“截至目前,交行已完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审批额度近3000亿元,并在交通、能源、市政和产业园区、农业农村、新基建等多领域高效实现投放。”交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监管部门明确提出“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六大行制造业贷款增速约18%左右,相比上年提升了八个百分点。绿色信贷也保持快速增长,六大行增速在30%-40%之间。
普惠小微贷款方面,2019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设定了增速目标,不过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未设置相关目标。但受疫情冲击影响,去年5月5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国有大型银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6万亿”。
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六大行新增普惠小微贷款2万亿,超额完成了任务,对应增速在30%左右。其中建行的余额最高为2.35万亿,建行副行长崔勇在该行业绩上表示,普惠金融发源于国外,做大于国内。就建行而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普惠金融到底做不做,二是做不做得好,三是如何在做好的基础上做大。目前,建行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
不过,国有大行普惠小微业务的快速增长也对中小银行形成挤压。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3月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银保监会在推动大银行、大机构服务重心下沉的过程中,大银行也和其他的地方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我们下去调研,很多地方的农信社、农商行、村镇银行都抱怨,说大行太厉害了,竞争很激烈。”
信贷需求恢复
从去年的信贷数据看,月度间的波动非常明显,其中1月、3月、5月、6月好于市场预期,但2月、4月、7月低于市场预期,波动幅度比往年大,信贷增长缺乏稳定性。究其原因,房地产贷款加速下行,基建类、制造业、普惠小微等贷款虽然增长较快,但也无法弥补前者贷款的下降,由此导致信贷需求的青黄不接。
央行相关负责人去年5月表示,4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长明显放缓,同比少增较多,反映出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叠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为保持信贷增长,诸多银行通过票据冲量。实务中,贴现票据纳入信贷规模,且二级市场交易方便,因此衍生出银行利用票据调节信贷规模的操作。当信贷投放较少而银行需要完成信贷任务时,便会买入贴现票据。而当银行大规模买入贴现票据时,票据利率就会快速下行,甚至到零利率。这种情况在去年2月底、4月底、5月底、7月底均出现过。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票据融资规模约3万亿,创出历史新高;票据融资占新增信贷的比重为14%,也处于历史新高。这在上市银行年报中也有体现,比如2022年农行票据贴现余额为1万亿,占比为5.1%,相比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建行票据贴现余额占比也上升了3个百分点至5%。
人民银行去年底召开的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提出,要“保持信贷总量的有效增长”。信贷总量的有效增长可能具备以下政策意义:2023年新增信贷规模仍要增长,而且扣除票据融资的信贷规模也要增长。
从近期大中型银行业绩会上释放的信号来看,今年信贷需求已呈现恢复态势甚至十分强劲。一方面,基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制造业四大领域贷款仍将保持增长;另一方面,受益于楼市回暖,个人贷款尤其是住房贷款将保持相对稳定。
前者如基建贷款仍是重要投向。记者从多位地方投融资人士处了解到,近期一些地方正在储备2023年金融工具项目,市场预计今年金融工具还将继续使用。“按照国家、省里安排,今年金融工具项目申报工作将提前进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基金工具项目储备工作,以提高申报通过率,争取更多基金投放支持重大项目。”西部省份某地市发改系统人士表示。
“随着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金融工具配套贷款的投放将对今年的信贷增长作出一定比例的贡献。”交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建投资是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信贷投放领域之一。下一步,基建类贷款的重点投向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电力、市政工程等重大项目等领域。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3月24日在中信银行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信贷需求向好是今年的大趋势。中信银行今年一季度的信贷投放量,已经超过了近几年来每年上半年的信贷投放量。
方合英以该行情况举例,对公信贷需求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专精特新、战略新兴产业等仍然是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点,也是信贷需求量大的主要领域;二是基建行业仍然比较强劲,基建及其配套融资是重要的信贷需求来源;三是房地产信贷需求正在企稳,呈现小幅增长态势。
个人住房贷款也显示出回暖的迹象。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在房地产市场政策落实以及市场回暖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交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得到了改善,贷款业务储备较去年四季度有明显回升。据周万阜还介绍,今年以来交行个人消费贷款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头,截至3月29日,个人消费贷款的增幅是去年同期的5.9倍,增量是去年同期的9.34倍。
招行行长王良表示,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精准有力,预计M2增速会在10%左右,贷款的增量不低于去年,预计今年贷款增量会达到25万亿。至于招行,招行每年坚持风险资产的集约使用,避免盲目扩张引起风险,基本上保持加权风险资产10%左右的增长,与整个社会的信贷总量增长基本一致。
去年除了票据融资占比高外,企业部门信贷占比也较高。2022年企业部门新增信贷(不含票据融资)占同期新增信贷的比重达到八成,而居民部门不足两成。而往年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新增信贷的占比一般在50%-60%、40%-50%。随着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贷的回暖,今年居民部门新增信贷占比有望恢复常态。
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实体经济的经营情况。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3%,相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从21家上市银行的数据看,仅有两家银行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显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在整个行业中较为优良。从变化看,21家银行中,5家不良率上升,2家持平,14家下降,占比达到三分之二。
多家银行将资产质量改善归功于不良处置力度加大。方合英在中信银行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连续4年把“去包袱”作为最重要的经营主题之一,通过大力处置、清收核销、有效重组等手段,存量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很好地控制、化解和处置。
梳理财报发现,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不良贷款率普遍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领域,其原因在于这些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此外,采矿业不良率也相对较高。而受房地产业风险暴露影响,多家上市银行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呈现全线上升的态势,处于较高的水平。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虽有上升,但仍相对较低。
财报数据显示,中行、工行、农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六大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分别为7.23%、6.14%、5.48%、4.36%、2.8%、1.45%,相比上年分别上升2.18、1.35、2.09、2.51、1.55、1.43个百分点。
中行行长刘金在业绩会上直言:“中国银行以及像我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行长比你们更关心中国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比你们更关心我们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我每天都在看账本、看报表,每天都在看违约项目进展并采取积极措施。”
对于市场而言,房地产资产质量能否好转的关键在于房地产市场能否企稳。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认为,最关键是要看市场信心和需求端的变化,尤其是一手房销售量的回暖情况。从市场层面来看,主要城市二手房销售回暖,增加了市场面对房地产行业信心。房地产企业风险蔓延趋势已经得到了遏制,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改善比较明显。
交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展望2023年,风险管控压力依然存在,主要包括:一是房地产行业整体流动性紧张出现实质性改善还需要时间;二是部分区域地方国企持续面临较大偿债压力,风险暴露仍有待化解;三是延期还本付息等疫情支持政策退出,小微和个贷资产质量面临挑战;四是新规落地,金融资产分类标准更为细致、严格。
【内容声明】文章内容由新财梯网编辑整理,新闻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经济与金融共荣共生,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好则金融强。作为规模最大的金融子行业,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尤为重要。 截至3月31日,43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
以上就是好财梯网整理的关于21深度丨银行年报里的中国经济(今日财经:#21深度丨银行年报里的中国经济#解读)的全部内容,希望你在了解【今日财经:#21深度丨银行年报里的中国经济#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到你,让我们一起学习理财知识。
标签: 21深度丨银行年报里的中国经济
相关文章
阿里大幅增持小鹏汽车。 当地时间11月14日,阿里巴巴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13F文件显示,三季度,阿里巴巴大幅增持了小鹏汽车ADS,同时减持了少量玩美股份。阿里增......
2024-11-17 172
今日哔哩哔哩-W(09626.HK)公布三季业绩,季度首次实现盈利。股价却出现大跌,盘中一度跌超13%。截至发稿,跌10.59%,报145.20港元。从上图走势......
2024-11-17 518
截至本周五,美股多数机构投资者已经完成了第三季度持仓数据(13F)的披露。而对于国内投资者们来说,高瓴、高毅等中资私募机构的海外投资动向无疑是最为关注的。注:四......
2024-11-17 253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11月16日,TCL科技首席技术官、TCL华星首席技术官闫晓林在2024年TCL华星全球显示生态大会(DTC2024)上宣布印刷OLED正式......
2024-11-17 671
证券时报e公司讯,思泉新材(301489)近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北美大客户是公司重要客户,目前该客户订单充足。公司向该客户提供的产品主要为石墨膜,仅应用于其手......
2024-11-17 231